新 聞    l    澳門   <檔案    <快訊    <下一頁

2025年08月19日
專訪立法會議員: 胡祖杰

澳門建造業的挑戰、機遇與未來展望


 

澳門當前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過去二十年,澳門經濟高速增長,各行各業均取得顯著進步。作為一個微型經濟體,澳門的產業結構長期依賴博彩與旅遊業,對外部環境變化極為敏感。近年來,旅客消費模式轉變、消費外流、競爭加劇、消費信心不足,以及勞動市場與人口結構的變化,均對本地經濟構成壓力。

然而,這些挑戰亦蘊含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與琴澳深度合作區的成立,為澳門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大灣區9+2城市群擁有逾7,000萬人口,2024年GDP超過14萬億元人民幣,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澳門可望借力區域融合,開拓多元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簡而言之,大灣區就是澳門的未來。
 
立法會近年重點工作
本人長期參與立法工作,涵蓋範疇廣泛,重點包括:
· 公共建設與基礎設施規劃
· 科技創新與智慧城市發展
· 交通系統優化
· 環保節能政策推動
· 青年培育與人才發展

這些政策與規劃反映出特區政府與立法會在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社會進步方面的積極作為。面對資源限制、制度挑戰與市場信心不足,政府需靈活運用政策工具,私營部門則應積極創新與轉型,雙方協力,方能穩步前行。
 
大灣區深度融合下澳門建造業的挑戰
隨著大灣區經濟一體化加速,澳門建造業面臨以下挑戰:
· 土地資源有限:澳門面積狹小,土地供應緊張,限制大型基建項目發展。
· 人才流動壓力:區域內人才自由流動,可能導致本地技術人才外流。
· 競爭加劇:廣東、深圳等地擁有技術與成本優勢,壓縮澳門企業的市場空間。

本地建造業的應對策略
在大灣區的宏觀背景下,澳門建造業可採取以下策略:
· 跨境合作項目:與珠海、中山等地合作,參與區域性基建工程,拓展業務版圖。
· 智慧建造與綠色建築:發展智慧建造技術與可持續建築,提升技術含量與競爭力。
· 旅遊與文化建設:配合"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定位,聚焦高附加值項目如酒店、展覽館與文化設施。

未來建議方向:
· 強化技術培訓與人才培養,與高校及技術機構合作,提升本地技術水平。
· 積極參與大灣區規劃,爭取政策與資金支持。
· 推動中小型企業數字化轉型,提高效率與品質。
· 澳門建造業若能善用區域深度融合紅利,將不僅是"被融合",更可成為推動區域建設的重要力量。
 
公共工程與建築業優化的推進
以「優化招標制度」為例,運輸工務部門正積極檢討公共工程招標機制,計劃引入「合理價格」制度,取代「價低者得」,以提升工程品質與進度。同時,推動本地僱員優先聘用政策,鼓勵青年投身建造業。

可預見挑戰:
· 承包商對新制度適應不易,可能影響投標意願與標價。
· 本地技術人才供應不足,難以支撐本地化政策。
· 經濟環境影響投資意願,項目推進緩慢。

應對策略:
· 政府提供技術培訓補貼與稅收優惠,鼓勵企業接受新制度。
· 建立建築人才儲備庫,與高校合作培養技術人員。
· 推動公私合營(PPP)模式,分擔風險,吸引資金投入,促進本地化技術與管理崗位。
· 政府與業界需具備危機意識,並建立平台,集思廣益,聚焦澳門建造業的中長期發展。
 
成立「澳門建造業議會」的構想
本人早於六年前提出成立 "澳門建造業議會" 的建議,旨在集中資源,由業界資深人士、相關行業及政府部門共同推動技術引進、人才培育及政策落實。隨著大灣區深度合作的推進,此議會概念可延伸至珠三角西部四大城市(佛山、江門、中山、珠海),以澳門為中心,廣邀四市專業人士加入,提升代表性與影響力,創造更多商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祖杰  澳門注册土木工程師|澳門工程師學會會長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立法會第六届及第七届行政長官委任議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遺産委員會委員兼第一發言人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
世界工程師聯盟(WFEO) - 灾難風險管理委員會委員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届)廣州市委員
                                                                                                                   
 (MacaoBuild 特約記者  非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