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    l    澳門   <檔案    <快訊    <下一頁

2020年04月19日
筷子基青洲防潮牆第三季動工

政府計劃加高筷子基至青洲沿岸堤圍提高防洪能力,工程項目涉及約2.5公里,3月已完成招標,預計今年第三季動工,最長施工期為360個工作天。
     資深工程師李熙爗認為,該項目設計較簡單,但施工挑戰大。複雜的地質加上地下遍佈新舊管網,灌漿難度高。建議考慮先做50米到100米的樁基礎,灌漿試段及現場原位水滲漏測試,評估施工質量及收貨標準可行性,再作優化建設方案。李熙爗指出,該項目與內港1.5米矮牆的設計概念相同,似乎是內港段延伸。這些治水概念若能設計周詳及施工達到質量要求,估計有一定短中期效果。但其初步構想同樣會有地質條件、海水倒灌、阻礙風景及設計高度等問題,有一定風險。在設計高度方面,筷子基青洲防洪牆的效用受制於上述內港段的最低點(近十六浦酒店附近),即大約MSL(澳門平均海面平面標高)加3.2米。據瞭解,外港黑沙環段更高於MSL加5米,計劃中的活動式擋潮閘設計高度則為加3.85米。換言之,防洪牆有多個不同高度。他表示,以現今科技、龐大的氣候資料庫和電腦模擬分析能力,去估計適當的防洪牆設計高度應不太複雜,但政府仍未公佈相關數據。
      海水倒灌是防洪設計概念項目的最大挑戰。他指出,海水會透過現有的排水管網及泥土,甚至透過泥土進入管網的裂縫,或由管網的裂縫透過泥土倒灌入馬路及建築物。政府計劃將這段及內港段進行大規模灌漿去防止海水透過泥土滲入陸地,但在地質方面,這段位處填海地,除地質疏鬆,據他現場視察,現存三十至四十多年的石海堤有很多罅隙,所以不論在承載防洪牆的基礎及建造防水灌漿樁,都會有很大問題。根據以往在海邊一般簡單建築物做鑽孔樁灌漿的經驗,泥土及泥漿會流入海中。鑽孔樁已經有鋼管減少泥漿流失及在較深層及密實的泥層灌漿。現在的內港和筷子基青洲項目,將需要直接在較多空隙石海提中灌漿,預料或會有更大量泥漿流入內港一帶,可能造成嚴重環境影響。根據以往經驗,灌漿也曾出現管網裂縫堵塞管網的情況。所以,要在地質複雜、佈滿新舊地下管網的環境密封兩公里的地下空間,去防止海水滲入實際上是一個難度極高的工程。
      另外,立法議員胡祖杰表示,青洲至筷子基沿岸加高堤圍有助抵擋較小型颱風帶來的潮水,防止海水倒灌,但應該無法抵擋如“天鴿”般強度的風暴潮。促請政府加快整體防洪設施的興建,包括蓄洪池、擋潮閘等,才能抵禦“天鴿”等強颱風潮水,並徹底解決水浸問題。胡祖杰指出,澳門已有法定水域,政府加建堤圍的同時,可考慮在部分地方興建濕地公園,部分地段設置親水空間,成為公眾休閒好去處。(MacaoBuild.net | 綜合報道)



澳門半島經歷百多年填海造地,面積擴大超過一倍





 


2017年受颱風"天鴿"影響,青洲變成澤國

1889年的澳門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