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    l    澳門   <檔案    <快訊    <下一頁

2020年08月09日
活化歷史建築宜注入可持續發展元素

自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特區政府在古城區及歷史建築保育工作投入大量資源,成績有目共睹。經過多年進行古建築修復,在中心區(例如 : 新馬路議事廳前地一帶)有不少歷史建築物已重拾昔日光輝,但在商業利用價值及可持續發展方面則有待改進。資深業界人士向 MacaoBuild 指出,大部份小規模的物業,翻新後都只用作一些社區機構和政府資助團體的寫字樓,而有很多修復工程是"有前冇後",意思是指,只維修物業的外牆和結構,內裝欠奉,長期空置。由於現時策略是"有屋就修",只著重保存古建築,沒有全面去策劃商業可行性及注入可持續發展元素,因此,並不符合地盡其用的原則。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保育項目都可產生商業效益的,但如果繼續依然故我,相信長年維護古建築將會成為特區政府的一個沉重包袱。
     目前,由於不少已修復的古建築都會用作辦公室,變成私人地方,遊人免進,往往失去觀賞機會和商業價值,從活化角度去看,大打折扣。
     專家指出,被列為受保護的建築物或建築群可於篩選後,一部份有潛在商業價值的,可改為公私合營項目,以類似PPP模式去發展,政府只定出基本的條件,保障建築物的歷史價值,而物業的內部設計及改造則由私人負責及經營,由政府有關部門監督,專家深信本地建築師有充份專業知識去發揮所長,並可加快舊城區更新及保育工作。而政府則可集中資源去處理較敏感的項目。
     在發展早期即引入投資經營方,不但古建築獲得重生,規劃設計亦充份兼顧未來經營者的要求,提高使用率,地盡其用,持續發展元素更可令物業升值,為庫房帶來長久而穩定的收入。80年代倫敦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香港的蘭桂芳、蘇豪和舊赤柱警署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日前,文化局文化遺產廳長蔡健龍表示,局方接管永福圍的十三幢建築物後發現當中有兩幢建築物結構有即時倒塌危險,當局隨即進行加固工程,並拆除有問題的構件,亦已保留大部分構件,在完成加固工程後即安裝回原立面。蔡健龍強調,永福圍在澳門屬少數大範圍、大規模,有高低錯落的圍裏,加上鄰近關前後街、大三巴牌坊等旅遊點,相信活化後可為區內居民帶來很多好處,並待日後條件成熟時會考慮是否評定為文物。
     另外,日前澳門特區政府宣佈成為中國繼蘇州及都江堰後,世界遺產城市組織的第三個正式會員城市。是次加入世界遺產城市組織,有利於澳門在國際上獲得世界遺產保護的資訊及參與活動,提高澳門的國際知名度。
  
 (MacaoBuild | 綜合報道)

 長年維護古建築將會成為特區政府的一個沉重包袱
(Photos: MacaoBuild)


 

 新馬路 -- 重點翻新地帶


 文化局接管永福圍十三幢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