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    l    澳門   <檔案    <快訊    <下一頁

2020年06月28日
內港擋潮閘啟動工程實時數字仿真驗證研究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近日列席立法會後透露,政府對內港擋潮閘有些疑問,現正啟動工程實時數字仿真驗證研究,預計今年尾、明年初完成,屆時再決定是否建設擋潮閘。 羅立文稱,進行“仿真驗證研究”收集更多資料,尤其建設擋閘潮後,內港水位雖降低,但閘外的水位升高,會否波及澳門其他地方出現水浸。羅立文表示,當初規劃擋閘潮只在水位好高時才啟動,預計一年用一或兩次,而防洪牆建設後,是長期存在可抵禦洪水。
     資深工程師李熙爗接受MacaoBuild訪問時指出,他於過去兩年也曾經對這方案提出了一些意見,包括: 擋潮閘複雜非唯一良方及倡建四米半擋潮閘。於期待政府盡快完成可行性研究結果期間,他建議政府和市民應繼續集思廣益去優化方案。在優化方面,李熙爗建議澳門長期治水基本概念應該採取如其它地方(例如: 荷蘭, 日本, 中國)的韌性城市 (resilient city) 治水管理的概念。即是盡量與水共存 (living with waters) 而不是與水對抗,增加一個城市對抗潮水的承載力。
     在這方面, 其中一個構思包括沿著澳門的內港河道建設鋼結構防潮牆 (約2公里), 圍成一個新內港湖(圖1)。這個概念就是把政府建議的內港到筷子基一帶陸上防潮牆移到大約100至150米的海上和研究中的活動擋潮閘作為防潮牆的船閘出入口, 優化後的擋潮牆將會是現在防洪牆和旋轉了約90度至100度的合體 (圖1)。初步分析,  單是這個改動或會有下列主要的優點;
(1)於內港澳門水域建設防潮牆可避免對陸上交通的影響 ;
(2)防潮牆與現時內港海岸線的水體會 成為一個內湖可作為臨時蓄洪區。如有需要,內港湖所蓄積的洪水可及時排出,或在媽閣海堤經新建排水涵箱及數個大型水泵排入西南環湖,形成 一個多道防線的集水排水循環系統, 增加韌性和承載力;
(3)地質沒有內港沿岸複雜在加上沒有地下管網, 建造鋼管樁及閘板防水牆較簡單;
(4)建造較高的防潮牆對景觀不會造成大影響。初步概思牆高可在約+5.0m;
(5)因為部分防潮牆 會包括船閘及水閘的 設計, 在風暴潮或天文大潮期間, 內湖水位可以調制在約 +1.8m (Macau MSL),可有效解決挑戰性最高的海水倒灌問題,亦同時有效幫助排雨水條件;
(6)初步看法,這個構思可包括現時沿岸的防洪牆和活動式擋潮大閘的效用,故此或冇需要再建造現時計劃中的活動式擋潮閘和沿岸防洪牆;
(7)現時活動式擋潮集亦可考慮 作為這度防潮牆船閘部分(船隻出入口}。其他活動擋潮閘設計, 例如威尼斯活動式浮沉水閘 (Venice MOSE), 紐約洛加威擋潮閘 (New York Rockaways Flood Barriers) 等等,都可以考慮其可行性作為澳門防潮牆的一部分;
(8)這內港湖的構思應可用足夠的空間,保持船隻航行和現有碼頭運作(圖2)。防潮牆最終位置也可能取決於沿岸規劃和整個內湖和其他水體的水力系統設計。


 (圖1) 內港海防潮牆, 新內港湖 

(圖2) 優化防潮牆和內港湖效果圖


另外,筷子基至青洲沿岸堤圍加高工程將在第三季施工。當局將以“旋噴樁”工法,去控制海水滲入及加固地基,李熙爗建議採用另一種操作難度較低的“攪拌樁”作比較,降低對周邊破壞的風險程度。他又認同當局將在施工前測試施工方法對地質的適應性,從而檢視效果作調整。 “攪拌樁”是利用噴漿及攪拌工法,所需的壓力遠低於“旋噴樁”,操作要求較低,對周邊的破壞力風險也比較低。雖然在有散石的地方會影響其操作性,但一般可用其他機械,例如開挖機,先把散石移走,然後再進行施工。澳門氹仔中央公園地下停車場地下開挖擋土及防水牆,也是採用“攪拌樁”。 (MacaoBuild | 綜合報道)   


其它有關報道

建擋潮閘作為內港治水的主體工程
http://www.macaobuild.net/newsV.asp?id=374

筷子基青洲防潮牆第三季動工
http://www.macaobuild.net/newsV.asp?id=377